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反渗透 >> 反渗透资源 >> 正文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少数民族节日文化,他的发展

来源:反渗透 时间:2023/7/24
白癜风在那里能治好 http://www.xftobacco.com/m/

本文乃作者小节说文化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一般来讲,文化都具有传播功能和渗透能力,所以各种文化间的影响、联系和相互吸收融合是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这可以说是文化的生命力的表现。当然,优秀文化的传承性更久远,影响力更大,生命力也更强。

节日作为一种综合文化事象,它的相互渗透是难免的。渗透表现在纵向与横向两方面。纵向是指时间,世代相传;横向是指地域、范围与群众性越来越广。我们在此着重讲横向渗透。首先是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节日的渗透。春节、元宵节、二月二、清明、端午、六月六、中元节、中秋节、重阳、冬至、除夕等汉族传统节日,在长期的共同社会生活中,早已被蒙古、壮、彝、朝鲜、布依、满、世家、白、畲、仫佬、侗、羌、达斡尔、赫哲等十多个至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所接受,成为多民族都过的节日。尤其是春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除夕

其次,在少数民族节日中的相互渗透。我国南方许多兄弟民族在记日子时,都采用地支与十二生肖的动物名称,如龙日、虎日、鼠日等,逢什么日子有什么集市及节日活动很清楚。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始于公元前年,十二相属之说起于东汉(25年年)。少数民族的地支相属记日法当源于汉文化的影响。因为节即特殊的日子,所以将其列为节日文化渗透的一种表现。又如节日活动中常出现的铜鼓与芦笙,肯定不是同时出现于各民族中,而是有先有后,先创造和使用的,便向周围民族渗透传播。铜鼓由古代铜釜演变而来。约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之间由滇中的古代濮人首先制造。

铜鼓

从考古发掘看,云南楚雄万家坝古墓群中发现的“万家坝铜鼓”,是目前世界上年代最早的铜鼓。铜鼓的最早制造者到底是谁,学术界尚有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国的铜鼓最早由西南及中南的古代少数民族创制,其中凝聚着多个兄弟民族的智慧和辛劳。壮、瑶、苗彝、侗、水、布依、白、黎、傣、佤、土家、仡佬等民族至今仍视铜鼓为重要乐器及礼器。

古文献中早有“击铜鼓歌舞饮酒”的记载,而且有些铜鼓上有舞蹈纹饰。铜鼓作为乐器,多与其它体鸣乐器、打击乐器和管弦乐器合奏,用于节庆盛典和祭祀禳灾活动中。我国南方苗、瑶、侗、土家、彝、水、仡佬、佤、怒、傣、拉祜、纳西、傈僳等民族喜欢吹奏芦笙(包括葫芦笙),而且与芦笙舞密切结合在一起,作为节庆里的重要娱乐和社交活动。芦笙出现于多年前的殷商时代,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南方少数民族使用芦笙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万家坝铜鼓

外来节日的渗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性节日越来越多,主要由政府有关部门出面组织和宣传节日活动。同时,随着与外国人交往的增多,民间有不少群众自发地参与一些洋节活动,这可以看作是种节日文化的渗透。对于这些“引进”的节日,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划归国内的哪个民族,只好以“中华民族”来针对非我族类而言。渗入的节日,较典型的例子是圣诞节(12月25日)、母亲节(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愚人节(4月1日)、国际护士节(5月12日)等。

国际护士节

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对汉族地区节日的渗透。建国后尤其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节日文化越来越广泛地进入内地城市节日活动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节日文艺演出中,若没有少数民族民间歌舞节目,几乎就大失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春节、“五一”、国庆、甚至“六一”儿童节的演出中,都有民族歌舞,而这些歌舞多数是在少数民族节庆里表演的。年于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56个民族分队入场,盛况空前,春城由花的海洋变成了民族歌舞戏剧的海洋。年8月在兰州举行第四届,有25台大陆各族优秀剧节目上演,同时举行了社火会、花儿会、浪山会、羊皮筏赛会及民间民俗美术展等活动。若没有55个少数民族参加,中国艺术节就不成其为中国艺术节了。

“六一”儿童节

中华民族是个多元一体的亲密群体,共同的经济、历史、自然环境,以及不可分的血肉亲情与共同命运,形成了各民族共有的文化传统及心理素质。在节日文化中,有大量事象反映出这种中华民族的共性。表现在节日文化相互渗透融合方面的例子除外,我们再举以下三例来说明这一观点。例一,各民族对龙的崇尚与喜爱;例二,多民族对牛的敬重与爱护;例三,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优良传统。详见第二部分中所列举的节日。总之,节日文化的渗透是相互的,多方面的,而不是单向的。

赛龙舟

但从实际情形来看,在相互交往之中,大民族容易影响小民族,即多数人易于影响少数人;富裕地区容易影响贫穷地区;先进民族容易影响后进民族;占统治地位的群体容易影响非主导地位的群体。只有一种情况是例外的,就是当这种影响采取强制手段时,往往会引起激烈的反抗,而形成顽强的反渗透的力量。所以,只有在和平团结平等的社会环境和民族交往中,才有利于民族节日文化的自然渗透和融合。正因为如此,中华各民族节日文化共同性的形成与发展,都显示了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伟大。

参考资料《中国节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