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滤膜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低压反渗透膜的诞生而发展的一种新型膜技术。一方面,传统RO的高操作压力造成了巨大的能耗。另一方面,RO地产水水质超过了当时人们对水的实际需求。因而需要一种相对反渗透而言,具有较低的溶质截留率和更大渗透通量的膜分离技术。
纳滤膜早期被称为“疏松的反渗透膜”或“致密的超滤膜”,后来因普遍推测其可能具有1nm左右的孔道而改称之为“纳滤膜”,但实际上纳滤膜名字的由来更主要是因为其截留的颗粒物的粒径是纳米级别,而并不是膜结构,本身是纳米级的纳滤膜具有两个典型的特征:一是截留分子量介于反渗透膜和超滤膜之间。二是纳滤膜表面分离层通常带有电荷,其表面电荷引起的电荷相互作用改变了纳滤膜的传质过程和纳滤膜对不同价态离子的截留能力,多数纳滤膜膜面带有负电荷,水溶液中带正电的离子会被膜面电荷吸引、带负电的离子则会被受到排斥而远离膜面,这种电荷效应被称为道南效应,纳滤对水中溶解盐的截留率往往同时受到盐离子体积大小和价态的影响。因此人们通常认为纳滤膜是一种具有纳米级微孔结构的荷电分离膜纳滤膜。
纳滤膜早期应用于饮用水处理行业,被专门研发用于水质软化,因此纳滤膜有时也被叫做软化膜。早期的纳滤水厂就是专门针对水质软化的需求而设立的,其处理对象主要是地下水,地下水由于其中含有较高的有机物和盐度,需要经过软化处理后才能用于饮用水供给,对水中硬度的去除目前仍然是纳滤应用的主要方向之一,随着水质标准的日益严格,将纳滤用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也逐渐受到人们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8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