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分离是一种新型、高效的流体分离技术,几十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飞速发展,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在各种膜分离技术之中,反渗透(RO)是近年来在国内应用最成功、发展最快、普及最广的一种。它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力、钢铁、化工、电子、医药、市政、食品饮料等行业,成为生产脱盐水的核心和首选工艺。
反渗透水源种类多样化或者出于节水等方面考虑,对于曾经被视为废水的反渗透浓水,目前已出现了专门的、特殊的设计。本文将总结归纳常见的两种关于浓水的设计形式及其应用条件,并通过实际案例对两者加以剖析。
反渗透、浓水、循环、增压
1.典型案例
1.1项目介绍
该系统隶属河北某特大型钢铁集团下属公司焦化厂,深度处理焦化废水实现回用。
(1)主要工艺:生化后废水→芬顿→气浮→混凝沉淀→连续砂过滤器→多介质过滤器→活性炭过滤器→UF→RO。
芬顿部分加双氧水和硫酸亚铁,气浮和混凝沉淀部分加PAC和PAM,膜部分加阻垢剂和还原剂;另加硫酸和液碱为化学反应提供必要的pH。
(2)RO进水水质:电导率约μS/cm,pH=7,CODcr=60~80mg/L,氰2~4mg/L,铁0.04~0.1mg/L,总碱度70~90mg/L(以CaCO3计),总硬度60~mg/L(以CaCO3计)。
(3)RO配置:设计产水量6×34m3/h,回收率75%;两段式8:5排列,6芯,膜型号BW30FR-/34。
1.2运行情况
投产运行一年,RO产水量和产水品质都不理想。
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RO一段污染严重,十天内压差就会增加1~1.5bar,每月至少两次化学清洗。不仅消耗大量化学品和增大了人力强度,而且无法及时处理上游排放的废水、环保压力巨大。
(2)RO产水电导率在~μS/cm,无法稳定满足下游用水点对水质的要求。
因国产阻垢剂供货商不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并日趋严重。业主方通过兄弟单位介绍找到PWT寻求帮助。
1.3问题分析
(1)水质特点及分析
●从水质数据来看,本项目为非结垢型水质。
●CODcr大大超出RO进水要求,但预处理效果已接近极限,无法再近一步降低CODcr,有机物污染较严重。
●检测SDI有时会超过3.5,PAC和硫酸亚铁分别带入铝和铁胶体等污染。
●保安过滤器滤芯有腥臭味(每月更换2~3次),微生物污染较严重。
(2)装置设计问题及分析
如下图所示:RO机架上方三排膜为一段、下方两排膜为二段,右侧的两根管道是一段进水和二段浓水出,左侧的一根管道是一段浓水出+二段浓水进。
●设计不当:二段浓水循环,即部分二段浓水出→循环泵→二段浓水进,二段的高盐浓水与一段的浓水直接混合,二段进水中始终有一定的浓水(会残留污染物)在循环。
●安装错误(管道连接方式):左侧的一根管道内,有两路流向相对的水流在相互抵冲-一段浓水出向下、循环泵出向上。
一段不可避免的受到污染、压差增大,二段进水(一段浓水)的压力相应变小同时水量也在改变。在较长的运行周期内,二段进水压力和循环泵出水压力不断地变化。于是,二段两排膜的进水中,一段浓水和循环泵出水的比例常常变化,则二段的进水水质也是不断的变化,没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运行条件。表现是:一段膜元件污染加快。二段两排膜产水电导率时而接近,时而相差很大。通过系统现有常规配置的表计,无法掌握该比例,进而调整。
●导致后果:RO一段因产水负荷高、污染快,压差和产水量在短时间内快速恶化。二段因渗透压太大,产水量小、产水电导率高。
1.4解决方案
(1)方案:将RO二段浓水循环改为浓水增压。改造管道,将一段浓水全部收集进入循环泵(作增压泵用),升压3bar后再整体进入二段。其它:
●更换阻垢剂为PWTSpectraGuardSC,加药量3mg/L(比之前减半),降低了运行成本。
●于保安过滤器前连续投加非氧化性杀菌剂PWTBioGuardISO,加药量10mg/L,控制反渗透系统的微生物滋生。
●配合彻底清洗RO,优化PAC和PAM加药量,降低还原剂加药量等。
(2)效果:RO二段产水增多,一段负荷减轻。回收率在70%时,一段压差增加趋缓,清洗周期延长至两个月。因二段产水水质的大幅改善,RO总产水电导率降至μS/cm以内。保安过滤器滤芯使用寿命增至一个月以上
2.总结
2.1浓水循环
基本形式:两段式RO,部分浓水从二段排出后,再进入高压泵前。
(1)应用场景A-食品饮料行业RO:水源是水质较好的地下水或者自来水
●情况①:进原水m3/h,产水70m3/h,浓水排放30m3/h,浓水循环0
●情况②:进原水90m3/h,产水70m3/h,浓水排放20m3/h,浓水循环10m3/h
●情况③:进原水m3/h,产水70m3/h,浓水排放30m3/h,浓水循环10m3/h
对比情况①,系统回收率由70%提高至78%,浓水排放减少。
当原水含盐量高时,对比情况①会出现:RO产水电导率升高即水质变差,产水量也会因渗透压的增加而降低,需要调节高压泵出力才能恒定产水量、但电耗增加。如无法调节高压泵出力,则意味着RO单位时间内制水能力下降。
(2)应用场景B-小试、中试RO:用一段式几支膜模拟两段式大系统
举例:水源是UF处理后中水,使用一支BW30FR-膜元件
●情况①:进原水0.6m3/h,产水0.45m3/h,浓水循环0,系统回收率75%,膜元件回收率75%
单支膜元件回收率超出设计限值(14%)数倍,浓水流量远低于设计限值(4.1m3/h),实验条件不成立。
●情况②:进原水0.6m3/h,产水0.45m3/h,浓水循环4m3/h,系统回收率75%,膜元件回收率10%
单支膜元件回收率和浓水流量都低于设计限值,实验条件成立。
(3)特殊应用场景-水源是极高污染负荷的垃圾渗滤液、沼液等
此类系统,预处理简单且效果有限,需要膜本身(DTRO和STRO、管式UF等)具有较强的抗污染和自净能力。这与以上两个应用场景不同。通常,额外设置循环泵、增加大量的浓水(一般已超出进原水量)进入膜并维持稳定流量,增加膜表面的流速和剪切力,防止有机物、微生物、胶体、悬浮物、垢等在膜表面沉积。对于DTRO和STRO,可以一段浓水和二段浓水分别在段内循环,也可以二段浓水循环至进水,形式灵活多样。
(4)说明
●对于应用场景A,先对比情况①和情况②的RO运行数据、产水能力和品质,以及水电消耗等,再选择整体更优的模式。
●原水易结垢系统,慎用浓水循环。浓水中的盐已接近饱和,循环进一步增加RO结垢风险,对阻垢剂的阻垢性能要求也更高。
●中水、废水系统,慎用浓水循环。大量未黏附在膜表面、未被阻挡在进水格网的有机物、微生物、胶体等都富集在浓水里,再次进入RO会造成二次污染。浓水流量只要满足设计要求(最小浓水流量)即可,不需要额外地增加。
2.2段间增压
基本形式:两段式RO,一段浓水通过增压泵增压2~4bar,再进入二段。
如此,克服了经一段浓缩而大幅增加的渗透压,提高了二段产水量。在设计回收率下,两段产水负荷更平衡,避免一段产水负荷太高(膜元件回收率过高、易浓差极化)而二段产水负荷太低(产水量小、产水电导率高)的情况。
同时具备以下条件,应考虑设置二段增压泵
(1)水源是中水、废水
●夏季水温近30℃或者水温四季都很高。对比25℃标准状态,RO一段产水量更大、污染更快,二段产水量更小、相对稳定。用二段增压来改变产水负荷的分配,充分发挥二段膜元件的有效性,同时降低一段膜元件污染的机会。
●通常,RO一段污染较严重、一段压差大,相应二段进水压力低。用二段增压来弥补压力损失,使污染较轻微的二段能够正常产水。
(2)原水含盐量高:一般RO进水电导率达0μS/cm,就有必要在设计阶段考虑二段增压,最终通过模拟计算来确定增压的必要性和幅度。
(3)单套产水量较高的大中型RO系统。
美国PWT中国代表处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