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蓝睛」
来源:回澜听涛
制造业是青岛立市之本、强市之基。
青岛工业有过“上青天”的辉煌和“五朵金花”的高光时刻,也经历过低谷和阵痛。
在《中共青岛市委关于十一届省委第八轮巡视整改进展情况的通报》中,青岛明确提出“着力解决工业增量不大、后劲不强等问题”,首条措施就是编制《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这个青岛“工业复兴”的总纲领——《青岛市“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日前正式出台。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坚定不移实施制造强市战略,全力打造五个一流产业集群(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
改造提升四个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高端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
培育壮大三个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材料、航空航天);
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氢能及储能、生命科学、类脑智能等)。
目标相当明确:到年,全市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9%左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率力争达到6%;
规上制造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1%;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5%,五个国内一流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制造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0%;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幅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力争培育千亿级企业5家左右,百亿级企业超过2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力争达到家。
规划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突出任务工程化,协同推进“强基、锻链、赋能、倍增、育苗、聚合、双碳、链接”八方面重点任务,从具体产业布局到与胶东经济圈等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从发展规模到发展质量,一一设置任务,从点到面、一应俱全。
工业复兴,青岛已在路上。
结构升级
在青岛所处的城市梯队中,竞争的焦点就在于制造业。但与宁波、无锡两个兄弟城市相比,青岛制造业无论在产值、研发投入,抑或是产业结构上,都还有一定的差距。青岛的优质制造业企业大多集中在通用设备制造、金属制品、汽车制造等传统领域,而宁波的优质企业则更多来自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领域。
结构优化,正是青岛“十四五”工业复兴的重头戏。
根据规划,青岛将以全面增强产业集群能级和竞争力为目标,全力发展现代海洋产业集群,加速发展具有战略引领作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高标准建设智能家电和轨道交通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快速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全力打造国内一流先进制造业集群。
其中,船舶海工、海水淡化与海洋新能源装备、海洋信息设施研制等涉海制造业,是现代海洋的主攻方向。船用大功率低速发动机、电力推进系统、智能监控系统、反渗透海水淡化膜及组器、能量回收装置、海上风电装备、新型智能海洋传感器、无人航行器等是重点突破的点位。
新一代信息技术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软件、虚拟/增强现实、智能传感器、光通信芯片及器件等领域。这方面,青岛已经打下了不少产业基础,以歌尔、芯恩、京东方、富士康、惠科电子等为代表的领军企业,已经在青岛落地布局,8英寸功率芯片已经在青岛投片;以海信等为代表的青岛本土企业,也在光通信、显示芯片等领域加大研发投入,逐渐到了收获期。
智能家电是青岛的传统优势产业,将推广应用人单合一模式,打造物联网生态品牌,重点发展高端家电、智能家居、超高清显示终端,提升智能家电产业规模和品牌建设,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智能家电产业集群。
轨道交通装备以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全链条发展为主导,加快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建设,全力打造世界级先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在整车制造之外,高铁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等关键配套,制动系统、高性能转向架、碳化硅新型高效变流器等核心零部件的补链,将是布局的重点。
新能源汽车是青岛近年来快速崛起的支柱产业。“十四五”期间,在继续支持整车制造发展的同时,重点要向两个方向发力:一是聚焦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补链;二是聚焦智能网联汽车的研发创新。目前青岛一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等龙头车企已经在青岛取得了优异成绩,奇瑞汽车青岛基地、北京汽车制造总部基地、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项目等也将陆续投产,青岛后劲十足。
传统产业升级也是青岛工业复兴的重要内容。
以纺织机械、橡胶机械、农机装备、工程机械、智能电力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以乙烷裂解制乙烯、丙烷脱氢制丙烯、异丁烷脱氢等为代表的高端化工;以风味啤酒、海洋生态食品、速冻快消食品等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以及纺织服装行业,是青岛传统产业升级的四大重点。
虽然行业差异大,但转型升级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推动传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实现生产制造向智能化个性化转变、产品供给向品牌化高端化转变、产业生态向特色化时尚化转变。
此外,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材料等三个新兴产业,以及氢能及储能、生命科学、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也是“十四五”期间青岛要着力打造的工业增量主阵地,以此拉动起青岛工业的新增长点。
空间优化
制造业发展必然需要一定的空间载体,不同区位和资源的区域,理应承载不同发展需求的产业,不同区域差异化协同合作,才能最大化制造业的集群效应。
根据规划,青岛将按照“空间集聚,区域协同”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形成“环湾引领、轴带集聚、园区支撑”的制造业发展格局。
“环湾引领”是对青岛制造业空间的宏观布局:
东岸城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都市工业和服务型制造,构建创新孵化、成果转化、咨询服务等制造业发展支撑平台,打造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创新策源地。
西岸城区,重点推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开放发展,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智能家电、超高清视频等产业,打造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放引领区。
北岸城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装备、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等产业,打造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承载区。
“轴带聚集”是对产业集群的统一谋划:
城阳-即墨-莱西轴带(沿国道方向),集聚发展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机器人、食品等产业。重点推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关联产业向青岛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聚区集聚,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向即墨汽车制造产业集聚区和莱西姜山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集聚,机器人等高端制造装备和生物医药产业向高新区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集聚,食品产业向莱西市食品产业集聚区集聚。合理引导生物医药、石墨烯新材料等产业发展。
胶州-平度轴带(沿G15沈海-G青新高速方向),集聚发展智能家电、工程机械、高端化工等产业。推进智能家电向平度智能家电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化工向新河化工产业集聚区集聚,机械设备制造向胶州特种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区集聚。合理引导农机装备、航空装备等产业发展。
黄岛-董家口轴带(沿G15沈海-同三高速方向),集聚发展智能制造、高端化工等产业。推动智能制造向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产业集聚区集聚,高端化工向董家口化工产业集聚区集聚。合理引导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
“园区支撑”是对具体承接载体的功能细分:
不同园区之间要梯次有序、错位竞争、高效集聚发展;家电及电子信息、软件和信息服务、装备制造(轨道交通装备)、纺织服装、食品、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要突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引领作用;现有14个市级重点工业产业集聚区要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提升工程,提升平台支撑能力;同时还要为未来发展预留充足空间。
企业倍增
企业是制造业发展的具体承载者,龙头企业更是区域产业的招牌和名片。青岛的“工业复兴”,必然离不开企业的做大做强。为此,规划中专门提出要实施“倍增工程”,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垂直整合与横向拓展倍增发展,引领塑造一批制造业“头雁”。
其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推进海尔“四年亿”、海信“五年亿”、青啤“亿打造11个重点项目”等倍增计划实施,同时大力培植一批主业突出、辐射明显、竞争力强的中坚企业。到年,力争培育千亿级企业5家左右,百亿级企业超过20家。
重振制造业的关键,还在于建立起新的优势制造业体系、培育起新的优势制造业企业。因此在塑造“头雁”的同时,青岛还将实施“育苗工程”,着力培育壮大各类市场主体。
在工信部公布的第三批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按照企业注册地统计,除四座直辖市外,宁波、深圳、成都3座城市上榜企业数量均超过家,位列前三;青岛排名第四,共有97家企业上榜。
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多,不仅是青岛现有的优势,也是“十四五”期间持续发力的领域。根据规划,青岛将加快培育一批专注细分市场、聚焦主营业务、创新能力突出、成长潜力大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年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争取达到家。
作为品牌之都的青岛,品牌战略也是青岛持续发力的领域。“十四五”期间,青岛将加大“品牌战略”推进力度,开展新一代“青岛金花”评选,开展“青岛品牌日”“青岛名牌神州行”品牌培育行动,构建青岛制造品牌生态圈,提升青岛制造品牌影响力。
在“十四五”这个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调整,科技革命、产业革命方兴未艾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着眼未来发展和区域竞争,青岛“工业复兴”,挑战大、机遇更大!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9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