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渗滤液处理常用的三种工艺,你都了解吗?
垃圾渗滤液主要源于垃圾填埋场中垃圾本身含有的水分、进入填埋场的雨雪水及其他水分,扣除垃圾、覆土层的饱和持水量,并经历垃圾层和覆土层而形成的一种高浓度的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存在BOD5和COD浓度高、金属含量较高、水质水量变化大、氨氮的含量较高,微生物营养元素比例失调等情况。
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常见三种处理工艺
1.生物处理+膜处理工艺
(1)工艺流程:预处理—微生物处理—膜吸附过滤。
(2)典型工艺:中温厌氧系统+MBR+RO。
(3)工艺内容:垃圾渗滤液通过调节池流入到中温厌氧池,经大分子有机污染物降解后进入缺氧段MBR反映器中,与回流水混合进入好氧段MBR进行曝气,去除渗滤液中的TN,好氧池出水进入MBR分离器,将分离的污泥浓液回流至MBR缺氧段,MBR出水进入反渗透系统,渗滤液经反渗透处理后实现达标排放。
(4)优缺点:其工艺原理为生化反映和物理处理工艺,由于生化系统运行过程中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各单元之间密切协调配合,该工艺自控程度较高,技术风险较低,但对“老龄化”渗滤液处理难度较大。因此,总体来看该工艺投资较低,主体设备多为国产,污染物总量能够达到很好削减效果,管理较便捷。该工艺的不足之处在于出水率较低,增加了回灌的难度;生物处理效果不稳定,生物菌种需要培养、驯化,增加了运行成本;对“老龄化”渗滤液的生化效果差;运行不能长时间停运,需要连续运行。
2.全膜吸附过滤处理工艺
(1)工艺流程:预处理—两级反渗透膜过滤。
(2)典型工艺:两级DTRO反渗透处理工艺。
(3)工艺描述: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原液经由调节池进入到高压泵后,通过循环高压泵进入到1级DTRO反渗透膜过滤,出水后进入到2级DTRO反渗透系统,经两级反渗透过滤后出水达标排放,循环进入到系统进行处理。1级浓液回灌垃圾填埋区进行集中处理,2级浓液回流到总进水口,系统总产水率在60%左右。
(4)优缺点:该工艺具有操作简便,能够间歇式运行,自动程度高,易于维护管理;膜产品类型多。其不足之处在于对渗滤液原水水质较为敏感,出水率容易受到SS、电导率以及温度等因素的影响;两级反渗透处理工艺中,前级预处理缺乏,容易导致反渗透膜堵塞,更换频率高,增加处理成本;出水率低(正常状态下为55%-70%),回灌难度大,增加运行成本。
3.低耗蒸发+离子交换处理工艺
(1)工艺流程:预过滤—蒸汽压缩分离水—吸收气体氨。
(2)典型工艺:MVC蒸发+DI离子交换。
(3)工艺内容: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经调节池过滤器在线反冲过滤,除去渗滤液中的SS、纤维,提高去除效率,再经MVC压缩蒸发原理,将渗滤液中的污染物与水分离,实现水质净化效果。通过特种树脂去除蒸馏水中的氨,达到水质的达标排放。在MVC蒸发过程中排出挥发性气体氨,利用DI系统吸收渗滤液中剩余盐酸气体。
(4)优缺点:该工艺的优势在于受渗滤液的原始水质影响较小,出水率高,通常以可以达到90%,能够做到间歇式运行,自控程度较高、维护简单;浓液量较少。不足之处是蒸发工艺实际应用较为复杂,电耗等能耗较高,维护成本较大;设备材质要求较高,尤其是要具有较强的耐强酸、强碱腐蚀性;运行设备噪声较大;后期蒸发罐清洗频次较大,药剂成本高。
垃圾渗滤液处理相关标准规范
(1)《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规定,自年7月1日起,所有现有生活垃圾填埋场均应自行处理生活垃圾渗滤液,并执行规定的水污染排放质量浓度限值。
(2)《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规定,生活垃圾渗滤液和洗车废水经生活垃圾焚烧厂收集处理或送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设施处理后,符合GB-表2要求后可直接排放(若厂址所在区域符合GB-第9.1.4条要求,则应符合GB-表3的要求)。
#垃圾渗滤液处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401.html